在时代奋进的征程中,基层文明宛如一颗璀璨明珠,照亮社会前行之路。2024年,罗甸县锚定让文明实践深深扎根乡土、浸润民心、惠及万家的目标,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以“四强”之举为笔,饱蘸实干之墨,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的文明实践锦绣图。
强基固本筑阵地 编织便民服务网
阵地建设是文明实践落地生根的土壤。罗甸县秉持以民为本理念,立足县域实际,结合“15分钟生活圈”建设蓝图,系统谋划、统筹布局。以村(社区)实践站为核心枢纽,充分挖掘并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精心打造出4条涵盖全国文明校园、民族图书馆、村史馆、景区景点等多元要素的文明实践圈及实践带。这些路线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串联,更是将文化传承、知识科普、休闲娱乐等功能有机融合,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踏入文明实践的多彩天地,畅享便捷服务。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提升阵地服务品质,罗甸县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场所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在社区层面,创新性地配套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和儿童早期发展活动中心,规划布局养生馆、书法室、棋牌室、文化活动室、排练厅等一系列贴合群众喜好与需求的功能区域。一方面,为辖区婴幼儿成长提供专业、科学的早期发展指导,助力孩子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为广大群众搭建起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优质平台,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文明实践有了实实在在的依托,群众认同感、归属感油然而生。
强品塑优创项目 搭建品牌矩阵
品牌项目是文明实践的活力源泉。罗甸县积极整合民政、人社、教育、团委、妇联等多部门资源,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明实践项目。围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大主题主线,深入调研群众需求、挖掘本土文化内涵,精心雕琢出诸如“护童计划——保卫成长”“耕耘树艺”“大喇叭”宣传宣讲、“文明小卫士”“文艺惠民”等60余个亮点纷呈的文明实践项目。
每个项目都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实施路径,通过心理疏导、学业帮扶、安全教育等多维度关怀,为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蓝天;“耕耘树艺”项目则结合罗甸农业大县特色,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传授实用种植养殖技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这些项目犹如一颗颗璀璨明珠,既各自发光发热,又相互辉映,汇聚成罗甸文明实践的强大品牌矩阵,有力推动了文明实践及志愿服务的常态化、精准化开展。
强魂铸根传文明,奏响时代主旋律
文明传承是文明实践的灵魂所系。罗甸县紧扣“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五大核心任务,紧密围绕群众所思所想所盼,精心制定详细且接地气的文明实践活动。
实践中心先行示范,聚焦重点工作与民生诉求,重磅推出6场次大型集中示范活动,累计服务群众6200余人次。活动内容丰富多元,既有深入浅出的宣讲,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又有爱心义诊、应急救护演示互动,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还有“时光记忆 幸福留影”温情记录百姓美好生活瞬间,以及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趣味横生的互动活动,全方位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在集中示范活动的带动下,全县常态化文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迎新春”“3·5 学雷锋”“我们的节日·端午”等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与移风易俗政策宣传活动相得益彰,全年累计开展4166余场次,服务群众高达51.2万余人次。一场场活动如同一股股暖流,滋润着群众心田,在丰富群众生活的同时,不断强化主流价值引领,让文明之花在罗甸大地绚烂绽放,切实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与获得感。
强民增福惠民生 激发治理新活力
民生福祉是文明实践的初心所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圈(带)立足基层治理末梢,以文明实践活动为有力抓手,广泛动员辖区居民积极投身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实践。
罗甸县聚焦辖区老年群体需求,组织文明实践圈(带)志愿者开展了一系列暖心服务行动。260余次健康义诊为老人提供便捷医疗检查,940余次走访慰问让独居、困难老人感受到社会关爱,170人次高龄津贴代办服务解决老人办事难题,430余次上门打扫卫生让行动不便老人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同时,注重青少年成长培养,民族图书馆实践点在暑假期间精心策划“社会实践系列活动”,为孩子们提供走出书本、了解社会的广阔平台;玉都社区实践站开设“儿童之家”“平安驿站”等特色项目,巧妙将文明实践融入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引导辖区青少年在参与实践中增长见识、锤炼品格、培养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活力。
2024年,罗甸县在文明实践的征程上砥砺奋进、成果斐然。2025年,罗甸县将继续深耕“四强”举措,不断拓展文明实践的深度与广度,让文明之光普照罗甸大地,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精神动力!(李太宇)
一审:赵来睿
二审:向滟伶
三审:罗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