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素有“侗歌窝”美誉的贵州从江县小黄村,“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专场音乐会总监王德文,创作组组长杨小辛等音乐人召集村子里的男女老幼,好似“传歌节”进行侗族大歌比赛似的,人人都将会唱的侗歌轮番表演。“小黄村69岁的侗族大歌国家级传承人潘刷银花会唱300多首侗族歌谣,选歌,选演员得从她下手。”王德文打趣地说,“侗歌是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传承的根本出路是发展,从今天起更应该‘藏歌于民、载歌于节、放歌于市’。”
这仅是即将启幕的“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专场音乐会筹备之中的一个场景。今年,贵州将举办“多彩贵州”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活动,一方面立足贵州,扛起原生态文化这面大旗,另一方面超越贵州,放眼全国乃至世界,努力把贵州打造成为全球原生态文化保护发展的研究、交流、展示中心。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总书记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文化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部署,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对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意发展高度重视。计划从2014年起,用5年时间,以原生态文化为根,进一步发挥“多彩贵州”主题文化活动整合资源、彰显特色的优势,精心谋划开展“多彩贵州”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活动,打造国际品牌,推出一大批优秀艺术作品,文化产品、文化人才和理论成果,推动贵州原生态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原生态文化是贵州文化的根,我们要把贵州打造成全世界向往的原生态文化中心。”今年3月初,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nba赌注平台|官网-app下载:委副书记李军说起贵州特色文化的挖掘和发展,充满激情和希望:“原生态就是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贵州文化的最大竞争优势。只有在这方面做足文章,贵州才能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百花园里找到自己的独特地位、独特价值。我们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挖掘和整理那些根植于乡土的东西,创造性地搬上舞台、屏幕、报刊、网络。”
贵州有着独特的高原山地地貌,现有49个少数民族,包括苗族、布依族、瑶族、土家族、壮族,以及满族等,人口数量超过1300万,约占全省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七。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贵州新发现超过一万处文物古迹和新型文化遗产。贵州目前已有4项最新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拥有3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市、县三级文物保护体系趋于完备,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五级名录保护体系。60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民间、乡村博物馆如星星之火燎原开来,文物扩展至文化遗产的宽度,正在实践着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意,引领延伸村镇、社区的发展根脉。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贵州率先探索实践的博物馆乡村化道路,让贵州较为完好地保护住了原生态文化这一根脉,一直被各界传为佳话。连续9年的“多彩贵州”系列主题文化活动以原生态文化为内核,其发展过程同样是一部波澜壮阔、动人心魄的故事,即将到来的2014年“多彩贵州”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活动,更是对原生态文化美好的注释、展望。
从去年开始启动的“五个100”工程进程中,包括100个旅游景区工程,为贵州加快建成“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提供了重要载体,以“原生态文化资源+文化创意+旅游造势”为核心理念,贵州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即将从粗放型步入精品化。继贵阳10年磨一剑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之后,国家级黔东南苗侗文化与生态建设试验区申报成功,黔南水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黔西南布依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在积极申报中。
贵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国家级名录列全国第七位,特别是侗族大歌等享誉世界。传承、保护、利用“多彩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彩贵州”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活动的重要旨归。为此,贵州财政每年将投入10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用于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程,力争5年内使贵州由“非遗”资源大省变成“非遗”资源强省。
按照这一思路,“多彩贵州”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活动,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意发展、突出重点与面上拓展、发挥优势与整合资源相结合,按照“突出重点、分类开展,把握节奏、推向高潮”的思路,突出原生态民族音乐主题,按主体活动、配套活动、联动活动三个层面,4月启动,5月至7月酝酿造势、逐步铺垫、营造氛围、强化传播,最终在7月将“多彩贵州”国际原生态文化大汇推向高潮,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相呼应,达到“主流认同、国际参与、国际传播”的效果。(贵州日报 周静)